被冬奥改变的乡村 如何实现长久发展

2021-12-28 16:26:17

被冬奥改变的乡村 如何实现长久发展

刘新平

杜志雄

大量的基础设施、场馆、酒店等,改变了当地村庄和村民的生活,如何更好地利用这些便利条件,真正将村庄发展起来。冬奥的经验,是否对其他乡村的发展,具有独特的启发性?为此,新京报记者采访了北京冬奥组委总体策划部可持续发展处处长刘新平、中国社会科学院农村发展研究所副所长杜志雄,共同探讨冬奥给当地乡村带来的变化,以及未来可持续发展的途径。

刘新平:可持续性措施给乡村带来持久提升

与以往不同的冬奥会

新京报:从2015年申办冬奥会成功以来,在北京延庆、河北张家口市的崇礼等地,许多乡村被冬奥带动,背景是什么?

刘新平:2014年12月,国际奥委会通过了奥运会改革方案,发布《奥林匹克2020议程》,为奥运会开启了改革之门。其中改革措施的核心内容有降低奥运会申办和运行成本、可持续性、提高公信力和注重人文关怀。可持续性作为一项改革内容,成为这一届冬奥与以前的奥运会的一个最大区别。北京2022年冬奥会也成为第一届从申办、筹办到举办,全程践行可持续性的奥运会。北京冬奥会提出了“可持续、向未来”的可持续性工作愿景,目标是创造奥运会和地区可持续发展的新典范,从环境正影响、区域新发展和生活更美好三个领域制定了119项具体工作措施。其中,在区域新发展中,冬奥会对周边乡村的带动和影响,是非常显著的。既有硬件方面的提升,又有就业、公共服务、文化观念的提升。

新京报:这些提升对当地村庄、村民的影响如何?

刘新平:从硬件上看,道路、通信、场馆等,都有了根本性的变化。比如延庆赛区的山脚下,有一个西大庄科村,冬奥会筹备之初,有51户115人,冬奥筹办以来,他们的生活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京礼高速修到了他们的家门口,房屋得到了根本性的改造,他们的生活、居住环境都有了极大的提升。张家口的崇礼也是如此,京礼高速、京张高铁的建成,让北京和崇礼之间的距离空前缩短,以前从北京到崇礼,需要3个小时,现在最短只需要48分钟,使崇礼和北京形成了1小时经济圈,不论往返,都非常方便。崇礼本地的村民,因此拓宽了就业和生活的机会。在就业方面,西大庄科村的村民,原本在家种地或养殖、外出务工。冬奥会给那里带来了新业态,村民们可以作为工人、服务人员参与冬奥会的服务保障,有了更多的就业机会,生活从此也有了改变。

可持续发展的乡村和产业

新京报:这些变化是否具有可持续性,如何体现?

刘新平:如前所说,可持续性是这一届冬奥会的特点之一,也是始终贯穿冬奥会筹办、举办全过程的工作。就乡村和村民的变化来说,同样具有可持续性。首先,硬件的提升是永久的,不只是道路交通、5G信号这些基础设施,还包括场馆、酒店、医院等,都将永久留下来。延庆的高山滑雪场馆,张家口古杨树和云顶赛区各种场馆,都有赛后利用计划。再如医院,赛事中为运动员提供保障,赛后则为当地居民提供医疗服务,这些都是基础设施的可持续发展。其次,在产业方面,冬奥会带动了延庆、张家口冰雪产业的发展。目前,张家口崇礼冰雪产业已经初具规模,相信在未来,必然会成为具有国际影响力的冰雪运动中心之一。随着冰雪产业的发展,当地的乡村和村民必然会参与进去,在产业中谋生、提升自我,过上更好的生活。

可持续性的普遍启发

新京报:在冬奥赛区之外,对普遍的乡村振兴,冬奥的经验具有哪些启发意义呢?

刘新平:冬奥会是我国重要历史节点的重大标志性活动。它的影响,不只是赛区之内,而是要远远超出这个范围。从可持续性的角度看,更是如此。举例来说,北京冬奥组委建议并运行了“可持续性管理体系”,通过了国际第三方权威机构的认证,它融合了大型活动可持续性管理体系、环境管理体系、社会责任指南三个国际标准,涵盖了冬奥会筹办过程中方方面面所有业务领域。特别是,我们还组织众多国内专家,编制并发布了一个北京市地方标准——《大型活动可持续性评价指南》。编制这个指南的初衷,就是为其他大型活动的可持续性工作,提供一个有益的借鉴,让冬奥会的成功实践可以传承。这个指南将成为冬奥会宝贵的可持续性遗产。

杜志雄:要重视冬奥效应长期化

冬奥的短期和长期效应

新京报:冬奥盛会在你看来,带给周边乡村的机遇主要有哪些?

杜志雄:冬奥带来的影响,有短期直接的效应,也有长期间接的效应。从短期效应看主要有三种。第一种,是资产性收入,冬奥场馆等基础设施的建设中,需要征地、搬迁等,这使得当地乡村和村民的土地、房屋等资产快速变成了收益。第二种,产品的收入。延庆、崇礼等地的冬奥赛场,多在生态条件不错的山区,这些地方原有的产品,如水果、蔬菜等,很多是绿色生态的,可以说是优质产品。但在过去,因为市场的问题,生产者很难获得与其质量相匹配的更高收入。而冬奥会的举办,让这些地方汇聚了大量需求,可以实现优价销售,而环境溢价,更帮助当地村民增加了产品收入。第三,服务带来的收入。冬奥会这样的活动,对外围服务的需求很大,如卫生环境、道路巡护等,当地人通过提供这些服务,也能够得到更多的收入。

新京报:长期方面,有哪些影响?

杜志雄:长期的方面,如基础设施的提升,文化观念的提升,规则意识的提升等这些参与市场、融入发展的要素和技能,都是具有长期效应的。冬奥帮助赛区及其辐射的区域,开始了基础设施最根本的变革,使得这些地方的基础设施,快速达到了社会最前列。同时,冬奥给当地人带来的文化、观念、思想的提升,让他们可以更好地融入社会、国家乃至世界的发展中。

短期也能转化成长期效应

新京报:在冬奥之后,产品、服务这些效应会消失吗?

杜志雄:事实上,短期效应也可能转化为长期效应。比如基础设施、冬奥场馆等,在赛后依然会保留下来,由政府或政府委托市场主体经营,成为当地的永久产业,而当地的村民,也依然可以在这些产业中获得就业、收入等方面的利益。同时,冬奥的举办本身也会帮助当地配套产业的形成和发展,比如延庆、崇礼,未来在冰雪产业发展中有非常大的空间,冰雪产业可能超越冬奥场馆,发展得更好更大,当地村民的就业机会也就更多,收入也可能更高。

新京报:怎样让这些长期效应发挥得更好?

杜志雄:在过去,我们看到过很多机遇当头却没有抓住的现象,比如一些地方征地、发展产业园等等,村民一下子富起来了,但没有学会利用财富,没有真正转化成可持续发展的能力,最终这些财富也没有让他们变得更好。冬奥对政府、经营者、当地村民来说,都是一个难得的机遇,而要真正抓住机遇,还要做更多的思考和准备,让冬奥带给当地的变化,具有可持续性,长久地推动当地乡村的发展。

采写/新京报记者 周怀宗 陈璐

摄影/新京报记者 王巍

【编辑:陈海峰】

关键词:

上一篇:南方多地迎初雪 长沙积雪超9厘米
下一篇:从种玉米到磨咖啡 小山村因冬奥而变